close

  "若進一步觀察長期表現(過去十年),結果更糟,截至二O一五年十二月止,則 是超過八成的大型股基金經理人,和近九成的小型股基金經理人,過去十年的表現落 後於他們的績效指標(benchmark index)" - 指數革命,由 查爾斯.艾利斯 (Charles D. Ellis)。 

  「最好」(不是全部)買ETF,除非你自認是鳳毛麟角的台灣金融怪傑,否則別跟荷 包過不去。 

  為什麼要了解Smart Beta ETF,因為在指數投資流行以後,你一定會碰上許多這 種ETF。簡單的說,Smart Beta ETF就是在原有指數 ETF下再加上更聰明的篩選方 式,比如使用價值投資法、成長股投資法、高股息投資法等等。但這些真的比較聰明 嗎? 

Smart Beta ETF是什麼? 

  Smart Beta ETF又稱為因子投資選股法,將傳統ETF分類出不同因子,依這些因 子類型選股。 

  傳統原型的ETF選股時,大多是根據規模、產業、地區,這些條件來決定。比方 說,大型股ETF、全球型ETF、醫療生技ETF,就會一次性選擇該指數中所有股票,並 根據權重決定持股比例,大多數指數是用市值加權,有部分則是會有特殊的權重方 式。 

  當然,一定會有人不滿於只用規模、產業、地區來決定持股,他們認為有其他方 式(因子)可以從中再挑選出更好的持股,這就是Smart Beta ETF。 

  那什麼是Beta呢?投資組合理論有Alpha跟Beta兩種名詞,Alpha的意思是要贏 過指數的績效(超額報酬),而Beta的意思為盡量複製指數績效。 

  Smart Beta介於Alpha跟Beta之間,將指數分成各類型因子,不僅希望贏過指數 報酬、盡量複製指數績效,也要低成本且具有高度透明性。 

  【以上摘自:什麼是Smart Beta ETF?有什麼優缺點?績效表現如何?(比較 IVV、VTV、VUG為例)2020.09.21】 

Smart Beta ETF 常見的選股因子:

 

1.價值型ETF(Value): 

  根據本益比(PE Ratio)等指標,依公司的價值來選股,希望超越指數及其他大型價值股的報酬。成分股通常投資於每天會被使用的產品,例如AT&T、寶潔、通用電氣、可口可樂,這些公司採取的是保守長期成長策略,波動率較低,但通常會有穩定現金流,代表會以分紅的方式發放股利給股東。

2. 成長型ETF(Growth):

  這類型會包括一個核心的投資組合,例如Facebook、Amazon、Alphabet等,主要在追求成長值,希望投資時能有超過平均值的回報率,但是通常這類型票會有較大的波動,若是市場不穩定的情況下也可能大跌。

3. 規模型ETF(SIZE):

  許多人選股會考慮公司市值大小,一般認為若是優先選擇市值較小的公司,經過長時間投資後回本的機率會比較高。

  這類型會將市值相對較小的美國大型、中型股票組成指數,指數會定期對大盤和中盤股中排名前幾百的股票進行重新調整權重。

  規模型ETF其實比較被認為是傳統原型ETF,而非Smart Beta ETF,但因為規模本身其實也是一種因子,因此說它是Smart Beta ETF也不是不行。

4. 動量型ETF(Momentum):

  主要是追蹤強勢股的表現,期望獲得比市場上更高的回報。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股票有強者恆強的趨勢。

5. 低波動型(Low Volatility):

  又被稱為是類債券型(標的通常是股票,只是說走勢較穩定),希望這類型股票能穩定配息、低風險,因此會依照一些指標來衡量公司營運是否穩定,並從中選擇較低波動的成分股來投資,但一般這類型的股票報酬率也不高。

  【以上摘自:什麼是Smart Beta ETF?有什麼優缺點?績效表現如何?(比較 IVV、VTV、VUG為例)2020.09.21

Smart Beta ETF 熱潮 

  比如以下一段廣告,是不是頗吸引人呢?但可能並不真實。低波動高股利 Beta 

  各個投資因子的出現,並非無中生有,大多都是經過過去數據的回測,證實出有機會打敗大盤。舉例來說,有研究指出「低波動」的股票長期表現較佳且股價的波動也比較低,對大部分的投資人來說,都不喜歡資產大幅的波動,若是能同時擁有低波動又高報酬,豈不是很棒的事。故「低波動因子」,是找出低波動又高報酬的Smart Beta 策略之一。

  另外,台灣人投資普遍親睞高殖利率股,認為高殖利率股對股價來說比較有支撐,每年也能有固定的現金流收益,對於喜歡長期投資的人來說,就可以選擇高殖利率因子或高股利因子。

  綜合上述兩種投資因子,投資人若想要找到同時具備低波動、高殖利率兩種 Smart beta 策略的 ETF,就可以參考國泰投信發行的國泰股利精選30 ETF (證券代號為 00701)。...」【以上摘自: Smart Beta 智能投資策略】 

  然則,如下圖(已還原權息),這檔股票自成立以來五年的報酬非常差,並沒有所 稱的「低波動又高報酬」。 

  

不要買SmartBetaETF

 

什麼不是Smart Beta ETF? 

  主題式ETF,不算是Strategic Beta。譬如潔淨能源ETF、雲端運算ETF等。 

  波動指數ETF,不算Strategic Beta。譬如VIX ETF。(請留意,波動指數,跟 Smart Beta中的Low volitility是兩回事。是不一樣的東西。) 

  採用選擇權策略的ETF,不是Strategic Beta。譬如Invesco S&P 500 BuyWrite ETF(美股代號:PBP) 。 

  槓桿與反向ETF,也不是Strategic Beta。 

  【以上摘自:什麼是Smart Beta ETF?(Smart Beta Explained】 

SmartBeta收費高但不一定有用 

  「指數革命/ 查爾斯.艾利斯 (Charles D. Ellis)」認為:

 

  「...我們知道從長期來看因子似乎是最有前景的。然而,歷史紀錄顯示,這些因 子不一定有用。每個因子可能時常讓你覺得多少有用,或偶爾會非常有用,但長期而 言,對投資人來說,它們不可能「總是」有用,有兩個原因: 

  第一、市場會「學習」(因為投資人會讓市場學習)。如果有一個因子有效,投資 人會注意到,在這邊移動,接著會減少,甚至消除先前投資人所發現經風險調整後的 實際優勢。增量報酬率的波動可能會對「因子擇時(factor timing)」造成挑戰:對經 

驗不足的投資人而言,報酬率的紀錄看起來最吸引人,尤其在週期性高峰時期。因 此,無論何時發現更好的風險調整報酬的長期機會,都會吸引投資人「套利」這個機 會,直到它沒有足夠的高報酬。 

  第二、許多因子異常現象(factor anomaly)通常不持久但有週期性而這些因子 的反轉與回歸報酬率平均值會驅動獲利。水文學家知道墨西哥灣流總會從加勒比地區 流向英國,然後它會自己再以加倍的水量,重新回到加勒比地區。但在股市中,使價 格上漲一段時間的大部分因子,都無法持續使價格上漲,因此,價值相對上漲的唯一 可能命運就是接下來會下跌或回歸均值。如經濟學家赫爾伯特·史坦(IHerbert Stein)名 言,「任何一個無法永遠持續的趨勢,終將停止。」 

  ...但是,大部分因子優勢不是永久的,也不可能是,因此成功的經理人必須有能 力與紀律在驅動因子還持續的時候重點配置,接著降低配置,然後靈巧的移向其他經 理人還沒發現的因子。這是很難反覆做到的事。投資人應該持有合理的懷疑態度與謹 慎態度。」 

結論

  如果你沒有特殊的判斷能力,應該還是以原型ETF為主,因為你並無法確定自己選擇的因子真的在未來一定表現更好。-市場先生

  哈哈 !如果你有特殊的判斷能力,你幹嘛買指數,你就選股、擇時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tm0606 的頭像
    htm0606

    奇正2

    htm0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